网上科普有关“杜甫《登高》教学设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登高》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学习目标
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忧时伤世的伟大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2、难点: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法点拨
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来理解诗歌主旨。
利用多媒体展示。
课时:1课时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导入新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秋水长天下,万物充满蓬勃生机的美好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出作者考场失意后的忧愁苦闷心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恬静安谧的景象中透露出王维对自然的喜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辟蹊径,标新立异,通过对比,在对天高云淡、碧空翔鹤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鄙视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博大胸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因天凉风瑟、草衰霜结而触怀思人;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一场战斗刚刚取胜,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欣然之情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描写秋的诗歌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描写秋的千古绝唱《登高》,体会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诵读指导:
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首联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得回环婉转;
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 江?作延长音;
颈联的?悲 常 病 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一名男学生朗读一遍。
教师点评:读得很准确,当然这首诗也没有生字,只是没有读出作者的感情,感情不够充沛,没有注意抑扬顿挫,比较平铺直叙。
一名女学生朗读一遍。
教师点评:这一次好多了,声音宏亮感情饱满、需要注意的是颈联的?悲 常 病 独?等字要重读的地方没有读出来。下去继续朗读。
教师范读一遍
全班朗读。
自主学习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 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三、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四、大家回顾以下,还有哪些秋的意象,都有什么样的含意?
梧桐凄凉悲伤地象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
鸿雁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寒蝉高洁、悲凉的象征。
西风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落叶盛衰兴亡、悲伤感慨的象征。
鸿雁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检查预习
接下来,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体会下列词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当堂讨论
一、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二、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三、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尾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四、我们还学过哪些登临之作,大家试着说说?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崔灏《黄鹤楼》
收获反思
(1)品味意境:
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2)品味主旨
把诗人老病孤愁的苍凉,抱负无成的怅恨,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悲景
悲人
悲国
(3)品味感情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训练验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课后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3题。
《登高》鉴赏教学反思
我感觉自己的导入新课设计比较合理,我引入了不少的课外材料,并且对引用诗句逐个简要分析,拓展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鉴赏热情和兴趣,让它们畅游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享受鉴赏带来的美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堆砌,我还注意到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与《登高》的联系,它们同是写秋的诗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同有异对学生理解本诗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让学生感到诗歌海洋的丰富多彩和有趣有味。
一首写秋的作品,一首登临之作,在指导学生鉴赏时,不能就事论事,就本诗指导本诗,应该就秋天的典型意象及含义,例如:
梧桐凄凉悲伤地象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
鸿雁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寒蝉高洁、悲凉的象征。
西风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落叶盛衰兴亡、悲伤感慨的象征。
鸿雁羁旅情怀和思乡怀人的象征。
等等的象征意义等,督促学生加以整理,烂熟于心,在以后的赏析中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激发兴趣,深化思想,内化为鉴赏能力。学生还学过哪些登临之作,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灏《黄鹤楼》等等,提示学生迅速地回顾一下,也算是鉴赏课的一大亮点。
此诗能被后人评价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艺术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是: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2、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上下句相对;而且句中自对,如:?风?对?天, 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音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例如 三、四句。
3、错综变化,互相照应。一、三照应写山景,二、四句照应写江景,五、七句照应写悲苦,六、八句照应写多病。
我在鉴赏表现手法时,特别注意,因为掌握诗歌表现手法是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个瓶颈,也是诗歌鉴赏的一大难点,更是屡次诗歌考查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熟悉鉴赏程序,按照鉴赏步骤、积累这些鉴赏术语非常重要。,在设置习题进行拓展练习和巩固。
大家读清楚:对诗歌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使用的妙处。所以我把品味诗歌的语言放在检查预习部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课外有充足的时间品味,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指导,心中形成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我一直强调: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到意境,从意境到主旨,从主旨到感情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在里面。分析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感要从具体诗句中去体味,我在鉴赏本诗时,前两联抓住意象,分析意境;后两联紧扣感情,把握主旨,基本符合鉴赏程序,设置问题符合诗歌内在的逻辑顺序和人们的认知规律,鉴赏过程还算是比较细致。
另外,我个人认为自己诵读指导比较得法,在点拨以后,让学生个人诵读、并且对每次诵读都能做出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最后全班诵读,趁热打铁,加以巩固,促使学生尽快掌握诵读要领。
导入新课拓展的诗歌不在多,而在精,应该尽量给学生介绍与夲诗主旨相同或相似的诗歌,我感觉自己导入的比较繁琐冗杂,虽然对诗歌作了简要分析,但所引用的这些诗歌,其主旨也呈现多样化。有的与本诗相去甚远。
我认为应该把?研讨与练习?第3题放在当堂讨论部分来进行,因为这道题是对诗歌主旨的深化和强调,应作为本次指导鉴赏的重头戏来进行。下来与同事座谈,大家也有同感。
反思本次的指导鉴赏活动,我收获很多。
关于“杜甫《登高》教学设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源阳]投稿,不代表长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lcgzw.com/cshi/202502-10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长隆号的签约作者“源阳”!
希望本篇文章《杜甫《登高》教学设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长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杜甫《登高》教学设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登高》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