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水调歌头·王奕》原文与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水调歌头·王奕》原文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奕
长江衣带水,历代鼎彝功。服定衣冠礼乐,聊尔就江东。追忆金戈铁马,保以油幢玉垒,熢燧几秋风。更有当头著,全局倚元戎。 攒万舸,开一棹, 散无踪。到了书生死节,蜂蚁愧诸公。上有皇天白日,下有人心青史,未必竟朦胧。停棹抚遗迹, 往恨逐冥鸿。
王奕,字伯敬,自号玉斗山人,玉山(在今江西省)人。早年和文天祥、谢枋得相善。宋亡以后,曾作过一个时期的遗民。晚年仕元,为玉山教谕。有《东行斐稿》传于世。
这首词追忆历史,感恨伤今,写得凄怆悲凉,处处表现出国破的隐痛。南宋到了德祐时代(1275—1276),胡马奔驰,干戈逼地,临安(杭州)已岌岌可危。1275年2月,南宋权臣贾似道见伯颜自领大军顺江东下,直指临安,被迫出兵临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下游的丁家洲,结果大败。元军乘胜渡江南侵,终于在1276年3月占领了临安。南宋都城沦陷后的第三年,即1279年,遭到了国亡的结局。从全词的内容看, 可知是作于宋灭之后。王奕作为由宋入元的遗民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忠爱之忱,也写出了对民族英雄的哀悼,对卖国贼的怨恨,反映了宋遗民的共同心情。
上阕是写元军渡江直取临安,宋军民坚决抵抗,而当权者却怯敌败退。“长江衣带水,历代鼎彝功”,“长江”谓“一衣带水”,指江狭如一条衣带,又比喻仅隔一水,极其邻近;“鼎彝”,本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的总称,这里引申释为“社稷”(国家)。两句的意思是:一代一代的创立江山基业很为不易,而敌人渡江却轻而易举。“服定衣冠礼乐,聊尔就江东”,前一句指冠戴礼仪,意谓保存着的宋代体制;后一句指北宋亡后,姑且偏安江东(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迁都临安,只倚仗有长江为界,指望敌人不能飞渡,不料元军打了过来,德祐二年(1276)就破了临安,掳恭帝北去。王奕以含蓄的语言述说了这一史实,流露着对小朝廷不重国事而贪欢逐乐的不满。国运颓衰,不堪敌击,难道不正是说明南宋的腐朽吗?“追忆金戈铁马,保以油幢玉垒,熢燧几秋风”,“金戈铁马”,泛指战事;“油幢”,指古代一种车壁用油涂饰的车子,“幢”,车帘,用它代车;“玉垒”,指垒石,置在城堡上用以为防敌人进攻而准备的石块;“熢燧”,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燃火及生烟的两种信号,它与“几秋风”连成一句,系指在烽火狼烟中不能御敌,势如落叶西风。作者在词的字里行间流溢着对河山沦变的悲愤,借吟咏战场上出现的各种战具这些物象,把“德祐渡江”之战的实况作了形象的概括。元军入侵,凶似虎狼,恶若鲸鲵,宋军民奋力抵御,但无可匹敌,作者对这一惨败的“追忆”有着饮泪吞声的痛苦, 于是以气挟风霜的斧钺之笔写道:“更有当头著,全局倚元戎”。“当头著”, 系地位显赫的头面人物,这儿就是指误国权相贾似道:“倚元戎”,指听凭元军摆布。贾似道,是理宗贾贵妃之弟,1259年以丞相领兵救鄂州,私向忽必烈求和,兵退后诈称大胜。此后任南宋末宰相,专权多年,并终日*乐。让这样的人领兵在丁家洲抗战,怎不使斗志丧失殆尽!作者在词题下注:“过鲁港丁家洲,乃德祐渡江之地,有感”,就是有感于此! 事实上,他所率的精兵和战舰被元军打得大败,为元军席卷南宋都城敞开了通道。作者怀着对这个千古罪人的痛恨, 以“更有”二字推进一层,加重语气,指出兵败的直接原因,揭露了他的丑恶面目,作了激烈的抨击!
下阕是写那些临阵脱逃者的可耻,并将他们愧对不屈殉国的民族志士的这种行为作比较,进行评说。“攒万舸,开一棹,散无踪”,战舰毕集江面,看似严阵以待,实际上防务松懈,才“开一棹”,即刚出动迎战,其他船只就仓皇逃遁,溃不成军。这是“当头著,倚元戎”的具体场面。联系上阕结句内容,这下阕的开头起了承接的过渡作用。“到了书生死节,蜂蚁愧诸公”,“书生”,指文天祥这样的文人,“蜂蚁”,指贪生怕死的降元者,这些人归附蒙元趋若蜂蚁。宋室南渡,书生想为恢复大业出力,但小朝廷不能振作,自陷覆亡。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书生决不堕志失节,慷慨赴难,而象贾似道之流的投降派,与之相比,何啻霄壤之别!向元投降的南宋官吏,到了书生以死守节的时候,面对着“诸公”(书生们),难道不觉得羞愧吗?作者将书生与降元者相为反衬,愈使人感到臧否分明!彼此的是非功过,件件可辨,毫不含糊,故而作者紧接着写道:“上有皇天白日, 下有人心青史,未必竟朦胧”,天地能察,人心能鉴, 史册能查,其真相未见得一直是不明不白的,实际上就是说, 一种人可留芳百世, 一种人却遗臭万年,词旨昭然。“停棹抚遗迹,往恨逐冥鸿”,他在这里细按使故国蒙受着耻辱的旧迹, 由往事勾起的一种亡国之恨,随着远飞而去的鸿雁悠悠难断。作者“过鲁港丁家洲”停船的地方, 就是“德祐渡江”的地方,故临旧址而生悲慨。全词到此 *** ,如秋虫啜泣,情思哀切!
全词可以看作是作者为南宋故国写的一首挽歌,抒发了遗民亡国的沉痛。它从江山轻易丢失的描写中,藏有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从兵败无比惨重的描写中,藏有对不思国耻的投降派的斥责,又从书生洁身守义与上述的对比中来昭彰他们的千秋功罪,最后绾入到作者本人回首往事的遗恨中,使该词的内涵情愫表面化。而所有内容密织成篇,笔路通畅,章法井井,可读性是相当强的。
水调歌头(寿留守刘枢密)原文_翻译及赏析
这是作者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汉阳使君的一篇词章,汉阳使君姓名无法知晓,从词中知道他二人阔别十年,重会于大别山,感触颇深,因而赋词相赠。
上片起首二句,一语双关,既写人又写山,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大别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耸立在西州,十年后重新相会,山色依旧秀丽,映照着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么令人欢愉!下面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记”三句,“鲒狂客”,指汉阳使君是一个豪爽狂放之人,拄着杖披着羊裘,在大雪初停时邀请自己登楼赏景,那时的大别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从山头腾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样,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楼台,使楼台通明,景色是那样清秀明澈,挚友们在一起畅游,逸兴豪情,何等尽兴!
下片从回忆到现实。“黄粱梦”三句,写经过十年的岁月,国家由盛转衰,空有爱国之心,但仕途蹭蹬,壮志难酬,这一切都如黄粱一梦,眨眼之间,匆匆十年。“与君邂逅”五句,又从感叹转入眼前,现在友人邂逅相逢,两人豪兴不减,重游大别山,举杯痛饮,畅论古今,但两人都坎坷不平,胸怀愤懑,现在只能是“英雄骨冷、清泪难收”了。“骨冷”就是“心冷”,他们满腹爱国热情,徒遭打击,渐至冷却,只能为国洒泪,痛心疾首。最后以“鹦鹉”二句收束全篇,现在没有谁还能像祢衡一样作《鹦鹉赋》。在长满萋萋芳草的鹦鹉洲上,只留下满腔遗恨,是祢衡的遗恨,也是作者及其友人的遗恨。
词作情景结合,境界宏大,写景状物,雄伟开阔,豪情逸兴与身世之志并寓其中、慷慨激昂,旷达豪放。
全篇词感情豪迈粗犷之中见真情,作者再现了大别山纵横辽阔、莽莽苍苍的雄浑境界,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起句“大别我知友”,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情感意识。大别山成了词人的“知友”,“突兀起西州”句,笔势突然跃动,呈现大别山的挺拔耸立;这里“西州”指汉阳军。在突兀雄壮的大别山前,激起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涛:“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阔别了十年的山色,景色依然清秀如故亲切自然。十年前作者曾游此山,连及当年邀陪游山之人:“常记鲒_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寥寥几笔,朋友的豪放性格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鲒_,又称鲒_,山名,在今浙江奉化县东南。此“鲒_狂客”指“汉阳使君”,点出其籍贯。
“狂客”二字,从唐朝贺知章自号的“四明狂客”而来。四明宋时称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鲒_山在其境内,故称“鲒_狂客”,显然以贺知章为比拟,写出这位汉阳使君的豪逸狂放:“杖策拥羊裘”,通过拄杖披裘的艺术形象,表达十年前朋友相逢时一块儿雪后汉山的快乐的情致。衬托了大别山雪后的迷人的凌晨景色:“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千仞群山,配以一轮残月,同时月光照着清澈的湖水,水光又反映入楼台,真是一派景色优美,感情飘逸的山光月色。“残夜水明楼”出自杜甫的《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王以宁袭用诗语,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雪天月夜的大别山,景色清秀明澈,两位挚友登山,逸兴与山月水色一起充满宇宙。
词的下片,作者以飞动的笔调,把久别相逢的激荡豪情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十年的漫长岁月,个人的宦海浮沉,犹如黄粱一梦。“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过片承上启下,与上阕的“常记鲒_狂客”相衔接,这次重游大别山,是作者在经历了打击、折磨之后,但没有使词人颓丧消极,反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比十年前更加成熟深沉。这里的“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句,与上片“邀我登楼雪霁”遥相呼应,过去是雪后“杖策拥羊裘”登上山头,这次老友之间因偶然的机会相逢,“相逐飞步碧山头”但是彼此豪兴仍不减当年。“碧山头”指大别山巅。巍峨的大别山,又一次迎接这两位老朋友,他们在“碧山头”举杯痛饮,畅谈今古,两人都壮志未遂,悲愤填膺。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生死之友“举杯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这一句写重游大别山的种种感慨,叹息过去“英雄骨冷”,现在想来清泪难收。古代如此,现在又怎么能改变得紧接着从汉阳鹦鹉洲的眼前景致联想到祢衡作《鹦鹉赋》的故事,因此作者以“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结束全词。表现了作者的事不随愿,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在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上,只有满腔遗恨!他借《鹦鹉赋》为喻,道出了胸中的郁积:“飞步碧山头”的激烈情怀,在面对鹦鹉洲的怀古幽思中,又逐渐地趋于低潮,陷入沉思之中。
词意是“呈汉阳使君”,记叙作者与老朋友汉阳使君的深厚情谊。王以宁对两次游览大别山的描写,文笔飞动:第一次逸兴遄飞,壮志满怀,但还没有经受过压抑的痛苦;第二次“飞步碧山头”,是在仕途险阻、人世变迁之后,感情转入苍凉深邃但词人的心理却更加成熟。词篇所展现的,是豪迈而细腻的感情体验,是壮阔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丛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残夜水明楼”,是芳草萋萋析鹦鹉洲的怀古幽怨。词人在强烈动荡的思想情绪中,动用动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将大自然的环境与作者的感情波澜和谐地统一起来,“相逐飞步碧山头”,这句是写朋友邂逅相逢的万千感慨,极其激动,在翠碧的山峰上飞步相逐,情趣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界;本来是静悄悄的大别山的黑夜秀色,大别山头的月夜群峰,亦为词家一阵阵飘动的情绪狂澜所掀动所感动。动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词篇音调飞扬,顿挫有力,笔飞墨动,纵横豪石,独具异彩。
富贵不难致,名节几人全。渡江龙化,于今,五十有三年。历数朝堂诸老,谁似武夷仙伯,操行老弥坚。吾道适中否,一柱独擎天。湖南北,江左右,屡藩宣。韩公城下,烽火静、米斗三钱。人愿公归台鼎,我愿公归中隐,九老要齐肩。岁岁祝公寿,风月伴梅仙。——宋代·黄格《水调歌头(寿留守刘枢密)》 水调歌头(寿留守刘枢密) 富贵不难致,名节几人全。渡江龙化,于今,五十有三年。历数朝堂诸老,谁似武夷仙伯,操行老弥坚。吾道适中否,一柱独擎天。
湖南北,江左右,屡藩宣。韩公城下,烽火静、米斗三钱。人愿公归台鼎,我愿公归中隐,九老要齐肩。岁岁祝公寿,风月伴梅仙。黄格,宋朝词人。
黄格
睡鸭徘徊烟缕长。日高春困不成妆。步欹草色金莲润,捻断花鬓玉笋香。轻洛浦,笑巫阳。锦纹亲织寄檀郎。儿家闭户藏春色,戏蝶游蜂不敢狂。——宋代·马子严《鹧鸪天(闺思)》鹧鸪天(闺思)
睡鸭徘徊烟缕长。日高春困不成妆。步欹草色金莲润,捻断花鬓玉笋香。轻洛浦,笑巫阳。锦纹亲织寄檀郎。儿家闭户藏春色,戏蝶游蜂不敢狂。东风吹物,渐入韶华媚。和气散千门,更灵鹊、前村报喜。月宫仙子,昨夜下瑶如,人传道,诞兰房,喜把金盆洗。中郎传业,此事今如意。遥想画堂中,有葱葱,云烟滃瑞。休言前日,玉燕不来投,看释氏,到明年,又送麒麟至。——宋代·王大烈《蓦山溪(寿生女)》
蓦山溪(寿生女)
东风吹物,渐入韶华媚。和气散千门,更灵鹊、前村报喜。月宫仙子,昨夜下瑶如,人传道,诞兰房,喜把金盆洗。中郎传业,此事今如意。遥想画堂中,有葱葱,云烟滃瑞。休言前日,玉燕不来投,看释氏,到明年,又送麒麟至。少年多行乐,方豪健、何处不嬉游。记情逐艳波,暖香斜径,醉摇鞭影,扑絮青楼。难忘是,笑歌偏婉娩,乡号得温柔。娇雨娱云,镟宽衣带,剩风残月,都在眉头。一成憔悴损,人惊怪,空自引镜堪羞。谁念短封难托,征雁虚浮。念夜寒灯火,懒寻前梦,满窗风雨,供断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却悔风流。——宋代·谢懋《风流子(行乐)》
风流子(行乐)
少年多行乐,方豪健、何处不嬉游。记情逐艳波,暖香斜径,醉摇鞭影,扑絮青楼。难忘是,笑歌偏婉娩,乡号得温柔。娇雨娱云,镟宽衣带,剩风残月,都在眉头。一成憔悴损,人惊怪,空自引镜堪羞。谁念短封难托,征雁虚浮。念夜寒灯火,懒寻前梦,满窗风雨,供断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却悔风流。
关于“《水调歌头·王奕》原文与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李婉琳]投稿,不代表长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lcgzw.com/cshi/202502-109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长隆号的签约作者“李婉琳”!
希望本篇文章《《水调歌头·王奕》原文与赏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长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水调歌头·王奕》原文与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水调歌头·王奕》原文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