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石川河在哪里?起源在哪?”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石川河在哪里?起源在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石川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铜川市焦坪北山和耀县(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的北山,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流经铜川市王益区、耀州区,渭南市富平县,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最后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交口镇(街道办)流入渭河。上游为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南下于富平县境内洪水乡岔口合流,蜿蜒曲曲百余(144)公里,盛产细砂、鹅卵石,为石头之川,故称石川河。
上源段:
上源二支,东支漆水,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
漆水,以称漆河,以源头多漆树得名,源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北凤凰山东面的崾崄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合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合王家河、小河沟等,于耀州区城南入沮河。全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径流量0.38亿立方米。上段基岩裸露,中段为灰岩地段,河床多砾石,下段进入地堑式断陷盆地,河谷展宽。沿河两岸水泥窑场、废渣碎石遍布,阻碍行水,易发洪水灾害。
沮水,也称沮河,源于耀州区西北长蛇岭南侧,由大坡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流汇集而成,南偏西流至庙湾转东南流,于柳林镇上下,东纳校场坪,西纳秀房沟(头道沟)水,在耀州区城南与漆水河交汇,河长67公里,流域面积871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径流0.62亿立方米。
干流段:
漆水、沮水耀州区城南两河汇合后始称石川河。东南流,于马槽村入富平县,过庄里镇进入渭河平原,绕过富平县城西,接纳赵氏河,在魏村入临潼,经康桥、相桥,转西南行,接纳从西面来汇的清河,在交口附近入渭。
在富平县境内,石川河由县境西北向东南斜经洪水、庄里、淡村等10个乡镇,至交口城有赵氏河汇入,再至吕村乡姚村入西安市阎良区与临潼区(原临潼县)界。境内流长33公里,流域面积为132.4平方公里。
在西安市阎良区境内,石川河经富平县境西南从区境阎良乡断塬村入境,由区境西北向东南于康桥乡樊家村纳苇子河水,又于武屯乡小苏村纳清河水出境,经临潼县交口乡迎仁村入渭河。境内流经阎良、新兴、康桥、武屯四乡。境内流长30公里,河床比降4.4‰,流域面积4585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河道控制流域面积188平方公里。
在西安市临潼区境,石川河原临潼县新兴乡水北村入境,纳温泉河,于交口镇迎仁村入渭河。境内流长32.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4356.8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89.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给本县提供径流量6476万立方米,流域形状系数0.031,河床比降在县境内为1.03‰。
主要支流:
清河,石川河右岸支流,由清峪河与冶峪河汇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浊河,源于耀县照金镇西北的野虎沟,向南过白村为淳化、耀县界河,过岳村为三原、泾阳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临江潭,峡谷飞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绕淳化城转东南,过黑松林、石桥,入泾阳口镇、云阳,在三原县安全滩汇清峪河,向南又急转东偏北行,河床深切百余米,由三原城北经大程入临潼,转东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长147公里,长于石川河干流,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
温泉河,以其水至隆冬不冰微温而得名。河两岸浸泉分布较多,犹如母猪乳形,故也习称母猪河;又以沿河盛产芦苇,亦名苇子河。其河源出县城西北南社乡龙王村,经县城北而东南下,流经城关、华朱、王寮等八个乡镇,东南至留古乡猴王洞入临潼县境,汇石川河入渭河。境内流长25公里,均宽4米,流域面积601平方公里。沿河道建有三寨、贺兰、南阳3座水库,筑有各种便桥31座。
赵氏河,源出淳化县杨家山,经耀县、三原,于本县西北的洪水乡窑庄村入境。此河原为赵宋皇帝定名。至金代,又名金定河,民间习称赵子河。赵氏河系沙泥底河床,西北——东南流向。流经洪水、觅子乡,至淡村乡交口城入石川河,境内流程16.5公里。河谷狭深,岸均宽8米。水源依靠山洪,故流量不定。逢夏、秋雨季,水深0.5至2米。因三原县境玉皇阁水库和本县红星水库截流蓄水,故旱季往往断流。
顺阳河,古称频水,以其河水流向与太阳运行相同而得名。据考查,其河源头在铜川军台岭,入县境纳频山之洪,顺山洄流,在赵老峪里流长25公里。出峪后,由北向南,流经宏化坊到河子头逐渐折流西南,再流至王寮原北坡下丈八村,与原平行,由东向西至神下村,与温泉河汇流,全长33.5公里。流域面积约159.7平方公里。主流长24.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达200万立方米。据传,古时河水之大,可以行舟。由于长期引洪漫地,加之自然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河道已退到距县城40公里的宏化坊一带,下游河床已夷为平地。
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流经甘肃省中部,东南部和陕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即渭河发源于鸟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于渭源县西南豁豁山,汇集山区众多支流,为常年性河流,长30多公里,东北流至渭源县清源镇与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于渭源县西鸟鼠山,河流短小,为间歇性河流,东流与西源合后始称渭河。东流过陇西县。再东南流入武山县,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汇入,再东流入甘谷县,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芦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来汇,再东汇牛头河。过小陇山,入陕西省境。
其中: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 ,干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评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 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陕西境内为53.8亿立方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自南而北减小,秦岭、关山区高,原区、谷地区低;西部大于东部,中游比下游径流丰富。秦岭北坡的径流模数较高,为9~15公升/秒·平方公里,而黄土原区的径流模数只有0.8~2.2公升/秒·平方公里,仅千河径流模数较高,千阳站为4.66公升/秒·平方公里。渭河干流的径流模数为2.5~3.7公升/秒·平方公里,其中魏家堡、咸阳站较高,是由于支流加入造成。从径流深等值线图上可清楚地看到,秦岭北坡的径流深随山地高程升高而增加,由低于100毫米到高于600毫米,最高中心在太白山及南五台山。渭河冲积平原十分平坦,水利化程度很高,属于低产流区。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多年变化分区河流测站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变差系数最大年径流量最小年径流量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立米/秒年份立米/秒年份渭
河
干
流 渭河 林家村 30661 0.35 154 1964 31.0 1972 5.0 渭河 咸阳 46827 0.30 353 1964 65.5 1972 5.4 渭河 华县 106498 0.37 593 1964 98.0 1972 6.0 千河 千阳 2935 0.45 31.0 1964 7.73 1969 4.0 北
岸
支
流 漆水河 龙岩寺 1125 0.60 6.70 1964 1.22 1966 5.5 漆水 耀县 797 0.45 3.80 1954 0.97 1957 4.2 沮水 苏家店 840 0.60 2.36 1964 0.41 1960 5.9 南
岸
支
流 石头河 斜峪关 686 0.30 23.4 1964 7.73 1969 3.0 黑河 黑峪口 1481 0.40 38.3 1964 10.3 1969 3.9 沣河 秦渡镇 566 0.4 16.5 1964 4.13 1969 3.9 灞河 马渡王 1601 0.35 33.2 1964 10.1 1966 3.3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岭山地年径流量丰富而年际变化小;北岸黄土区年径流小而年际变化大。年径流的变差系数,秦岭北坡一般为0.30~0.40,其中石头河、清姜河等仅为0.30,黑河、涝河及沣河等为0.40,再往东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减少到0.35。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为3.0~4.0,在秦岭北坡的分布情况与变差系数的分布相适应。黄土塬区的变化最大,变差系数为0.45~0.60,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变差系数0.30~0.35。
渭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干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约占年径流的38%~40%,夏季占32.8%~34.2%,春季占17.7%~19.1%,冬季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径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东的河流则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径流的比重较大,可占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径流的年内分布最不均匀,秋季径流占52.6%,夏季径流只占23.5%,春季径流也较低,为14.6%。漆水河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春季占23.2%,与夏季25.1%相近,冬季径流高达15.8%,比千河春季径流还高,其原因在于下垫面因素的影响。 渭河华县站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49200万吨泥沙,泥沙主要来自北岸的黄土区,以泾河及渭河上游最甚。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900万吨泥沙(张家山站),占华县站输沙总量的62.8%,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40.6%。来自渭河上游的泥沙,林家村站每年20000万吨,占华县站年输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28.8%。渭河南岸为秦岭土石山区,植被较好,河流含沙量很少,一般均在1.0公斤/立方米以下;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每平方公里数百吨。灞河流经黄土区,其马渡王站含沙量为5.6公斤/立方米,年输沙模数为2110吨/平方公里。 渭河中下游泥沙特征表集水面积 多年平均含沙量 多年平均 多年平均输 河流 测站 输沙量 沙模数(吨/ 资料年限 备注 (平方公里) (公斤/立方米) (万吨) 平方公里·年) 渭河 林家村 30661 63.7 16500 5380 1934~1937渭河干流 1944~1979 渭河 魏家堡 37006 43.9 16600 4490 1950~1979 渭河干流 渭河 咸阳 46827 31.1 16800 3590 1934~1979 渭河干流 渭河 临潼 97299 55.1 42900 4410 1961~1979 渭河干流 渭河 华县 106498 49.3 42300 3970 1935~1979 渭河干流 1939~1942 北洛河 头 25154 11 9590 3810 1950~1954 北岸支流 1957~1979 泾河 张家山 43216 148 28900 6690 1932~1979 北岸支流 漆水 耀县 797 51.6 161 2020 1960~1979 北岸支流 冶峪河 淳化 282 50.0 72.6 2570 1961~1979 北岸支流 漆水河 柴家嘴 3806 11.1 151 39.7 1956~1970 北岸支流 千河 千阳 2935 9.86 442 1510 1964~1979 北岸支流 1955~1961 清姜河 益门镇 219 0.66 9.47 432 1965~1979南岸支流 石头河 斜峪关 686 0.63 28.4 414 1957~1970南岸支流 黑河 黑峪口 1481 0.32 18.9 128 1956~1979 南岸支流 沣河 秦渡镇 566 0.38 9.47 167 1957~1979 南岸支流 灞河 马渡王 1601 5.81 312 1950 1955~1979 南岸支流 罗敷河 罗敷堡 122 0.49 1.83 155 1959~1969 南岸支流 渭河干流含沙量,由林家村(63.7公斤/立方米)、魏家堡(43.9公斤/立方米)至咸阳(31.1公斤/立方米)是逐渐减小的。其原因在于:首先是渭河出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后,河谷突然放开,河床比降大减,水流挟沙能力减小,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于河槽内,使河水含沙量自然减小;其次是河段两岸支流的含沙量均较小,含沙量较大的北岸支流千河、漆水河也只有10~11公斤/立方米,使含沙量减小;还有是宝鸡峡引渭灌区,把部分泥沙带到灌区内,使含沙量减小。咸阳以下河流含沙量又急剧增加,临潼站达55公斤/立方米,华县站也有49.3公斤/立方米,主要原因在于泾河带来了大量泥沙,泾河张家山站含沙量高达148公斤/立方米。我们常使用的泾渭分明成语,系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已变为泾河水浑,渭河水清了。
渭河及各支流输入中下游河段的泥沙,远远大于通过华县站输送给黄河的泥沙,即每年还有大量泥沙沉积在中下游河槽内,主要原因在于三门峡水库提高了河流侵蚀基点。 渭河中下游降雨集中于7、8、9三个月,而且多大暴雨,洪水灾害较多。从实测资料看,渭河干流以1954年洪水最大,林家村水文站的最大洪峰流量为503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7日),咸阳站为722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8日),华县站为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9日)。支流清姜河曾出现过504立方米/秒(益门镇1964年),千河冯家山1954年8月17日零时洪峰流量3960立方米/秒,石头河斜峪关1964年有1050立方米/秒,黑河黑峪口1980年有3040立方米/秒。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宝鸡段,从公元1200年至1981年共发生过水灾22次,平均每35.5年一次,大洪灾年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同治六年(1867年)及民国10年(1921年)等。本区的洪水灾害常常是连阴雨形成的,1700~1949年的14次水灾,有雨情记载的10次,其中有5次(1811、1933、1922、1939、1949年)属此情况,而且历时长,范围广,与邻省同时发生。由于渭河滩坎较低,一般洪水均可漫滩淹没农田。河床摆动不定,据调查,保安滩河段,1898年到1962年的64年中,较大的变迁有7次,摆动幅度最大达5公里以上,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之说。1933年洪水淹没滩地及良田49.74万亩,危害及冲毁村庄181个。1954年洪水淹没总面积36.32万亩,冲毁村庄79个。
1981年8月,宝鸡市出现了特大洪水,千河、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通关河等均超出现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据统计,渭河干流魏家堡8月17~21日,平均流量为621~2540立方米/秒,一日最大洪量2.19亿立方米,为历年一日最大洪量的0.74倍,三日洪量5亿立方米,为历年三日最大洪量的0.82倍,7月日洪量为10亿立方米,为历年7日最大洪量的1.16倍。清姜河益门镇站,15~21日7天共出现5次洪峰,一日最大洪量1890万立方米,为历年一日最大洪量的0.93倍,三日最大洪量5110万立方米,为历年三日最大洪量的1.33倍,7日最大洪量8480万立方米,为历年7日最大洪量的1.69倍。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千河上游的段家峡水库,把千河436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削减为36立方米/秒,保护了陇县县城;下游的冯家山水库和王家崖水库,又把117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削减为309立方米/秒,并错峰58个小时;石头河鹦鸽嘴水文站136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被正在兴建中的石头河水库削减了2/3;漆水河好畤河水文站131立方米/秒洪峰,被羊毛湾水库所拦蓄。如果没有这些水库的拦洪削峰,渭河干流魏家堡站将出现64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将超过54年洪水57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而实际只出现了45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1983年7月~10月,关中盆地连续降雨,发生大面积的内涝,受灾面积1144.8万亩,倒塌损坏房(窑)近58万间,死亡600余入。毁坏各种渠道174公里,各类建筑物735座。西安市区因排水工程系统不畅,北城河漫溢,东西大街水泥路面下陷断裂,造成部分地区电杆倒折、停水、停电和停产损失。
内涝危害最严重的明水出露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明水面积达1635900亩。大面积的明水分布有两个中心,一是周至、户县、兴平;二是二华夹槽(华县、华阴)。就其危害而言,渭北宝鸡峡、冯家山、泾惠、洛惠、交口抽渭等灌区,内涝较为严重,出现明水面积34.5万亩,占关中地区明水面积的21%。地下水埋深2米以上的渍涝面积,洛惠灌区占22.12%,交口抽渭占48.25%,泾惠灌区占4.66%。
关中盆地内涝的成因较为复杂,地质地貌是形成内涝的地形基础,降水、灌溉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巨厚的陆相沉积物,提供了河流、降水入渗的条件,在多雨年份,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大面积内涝区。
关于“石川河在哪里?起源在哪?”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蒉艳丽]投稿,不代表长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lcgzw.com/cshi/202502-36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长隆号的签约作者“蒉艳丽”!
希望本篇文章《石川河在哪里-起源在哪-》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长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石川河在哪里?起源在哪?”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石川河在哪里?起源在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