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

网上科普有关“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网上科普有关“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先秦

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仓(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的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重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运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时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运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关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是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至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因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对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宋金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

运河有哪些河

(一)社会经济、自然地理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6.5万km2 ,其中我省淮河流域面积6.53万km2,涉及连云港、徐州、淮安、宿迁、扬州、泰州、盐城、南通、南京等9个市的54个县(市、区)。据统计,2001年末共有耕地4948万亩,人口4779万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3907亿元。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流经洪泽湖入江或入海,干流全长都是1000余km ,王家坝以上为上游, 王家坝至洪泽湖三河闸为中游,洪泽湖三河闸以下为下游。我省淮河流域范围:北至江苏山东省界、西至江苏安徽省界,东至黄海,南以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为界与长江流域相邻。我省淮河流域被废黄河分为两部分:淮河下游区和沂沭泗区。

1、淮河下游区位于废黄河以南,总流域面积18.7万km2,在江苏境内面积3.97万km2,涉及淮安、扬州、泰州、宿迁、盐城、南通、南京等7个市。该区承受淮河上中游15.8万km2面积来水,汇集于我省洪泽湖,该湖总库容135亿 m3,洪水经调节后,分别由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新沂河入江入海。由于洪泽湖湖底高程为10-11米,高出东部里下河地区4至8 m,成为“悬湖”,所以位于东岸的洪泽湖大堤就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极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泽湖大堤属1级水工建筑,保护人口2800万人、耕地3000万亩。经过多年治理,洪泽湖总排洪能力为13000 m3/s至16000m3/s,防洪标准50年一遇左右。主要泄洪河道为入江水道,设计流量12000 m3/s;次要泄洪道为淮沭新河-新沂河,当淮沂洪水不遭遇时分淮入沂设计流量3000 m3/s;还有苏北灌溉总渠加废黄河可泄洪1000 m3/s。目前入海水道工程已实施4年,其设计泄洪流量为2270 m3/s,2003年汛前具备泄洪条件,如泄量能达设计标准,则洪泽湖防洪标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

区内主要河道还有里运河、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通榆河、射阳河、黄沙港、斗龙港以及里下河腹部众多大中型河道。由于苏北灌溉总渠、里运河、老通扬运河均属高水河道,受其包围的里下河腹部地区排水困难,极易受涝。区内主要湖泊除洪泽湖外,还有高邮湖、邵伯湖串联在淮河入江水道上,另有白马湖和里下河腹部多个小型湖泊。

区内有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17亿立方米,小型水库204 座,总库容2.33亿立方米。

2、沂沭泗区位于废黄河以北,总流域面积7.8万km2,在江苏境内面积2.56万km2,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等5个市。主要河流有沂、沭、泗、中运河、新沂河、新沭河。沂河、沭河皆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平行南下。沂河在刘家道口附近,分为三支,东支经彭家道口闸分沂入沭河;西支经江风口闸由邳苍分洪道入中运河;干流洪水经港上入骆马湖。沭河洪水及分沂入沭来水在大官庄分为两支,东支经大官庄闸由新沭河入石梁河水库;南支经人民胜利堰闸入老沭河,在新沂市口头入新沂河。泗运河水系由南四湖、中运河及其入河支流组成。沂沭河上游河道坡降大,洪水来得块、来得猛,峰高量大,预见期短。沂沭泗洪水主要调蓄库有南四湖、骆马湖和石梁河水库,主要入海河道为新沂河、新沭河。骆马湖洪水主要由新沂河入海,石梁河水库洪水由新沭河入海。骆马湖调蓄库容为11.5亿立方米,遭遇1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将退守宿迁大控制和启用黄墩湖滞洪区滞洪。该地区解放后先后发生了1957年、1974年大洪水,1957年黄墩湖被迫滞洪,1974年骆马湖最高洪水位25.47米,新沂河超标准行洪6900立方米/秒,经淮沭新河分沂入淮流量1170每秒立方米。

我省沂沭泗流域内有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9.3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座,总库容2.5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91 座,总库容2.19亿立方米。

(二)气象水文

位于淮河下游的江苏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度地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季风环流特征明显,春夏之交,暖湿气流北上,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上空遭遇,常产生锋面低压和静止锋,形成连续阴雨,通称梅雨;进入盛夏,由于太平洋热带高压增强,多晴热天气,常发生局部暴雨;夏秋之际,受台风影响,常出现强度很大的台风暴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往往带来灾害性的、突发性的暴雨洪水。

根据 1956-2000年四十五年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雨为 800-1100 毫米,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低山丘陵多于平原水网地区;年际变化情况比较大,如泰州站1931年降水量达1794 毫米,而1978年仅411.8毫米,大丰站1965年降水量高达2015.2毫米,而1958年只521.0毫米; 各地的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在2.3-4.4之间,一般是北部大,南部小。各地梅雨量的年际变化更为悬殊,极值比里下河腹部和苏北沿海垦区分别高达 31和53。在年内分配上经常出现春季严重干旱少雨,忙于抗旱救灾,而突然连降暴雨,洪涝成灾;这充分说明淮河下游区降雨、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很大,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流域性洪水、区域性洪水和小范围局部洪水是由相应不同类型的暴雨所引发。该区暴雨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前期(6-7月上旬)为梅雨,后期为台风暴雨或雷暴雨。梅雨易引发流域性大水,台风暴雨易引发区域性大水,短历时雷暴雨则造成小范围局部洪水。

梅雨特点是降雨范围广、雨量大、雨期长,但降雨强度不大。一般梅雨期长23-24天、梅雨量230毫米左右。但个别年份梅雨期可长达48天(1996年)甚至65天(1896年),梅雨量高达870 毫米 (1991年),有的年份梅雨期只有 3天(1978年),梅雨量只有28毫米。近百年来淮河下游遭遇过4次流域性大洪水:1921、1931、1954、1991年,给本区造成深重的洪涝灾害。

台风暴雨特点是相对降雨范围小,历时短,但暴雨强度大、破坏力强,是区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不会引发流域性洪涝灾害。风暴潮(台风、暴雨、高潮)灾害性天气在沿海地区发生机率较高。根据我省51年观测资料统计,由于台风引发的日暴雨量超过300毫米的台风暴雨有 9次。时间多发生在8月份,暴雨量集中在24小时内,暴雨笼罩面积一般数千平方公里。

雷暴雨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出现机率多。它不会引发流域性或区域性大水,但对局部地区特别是城镇,会突发性积水成灾。在地域分布上,全区各地都曾发生过成灾性短历时强暴雨。

(三)历史洪水

淮河下游襟江临海,地势低平,河道坡度平缓,洪水宣泄时间长,常发生上中游洪水与当地降雨相遭遇,洪涝夹击、洪水出路不足。大水之年上游洪水下泄,形成三面高水压境,下受海潮顶托的险恶水情,如再遇上当地狂风暴雨,往往成灾。

淮河流域近代曾发生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年份洪水。193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9800m3/s,蒋坝最高水位16.25m(废黄河零点,下同),出湖最大流量(中渡)11100 m3/s;1954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5800m3/s,蒋坝最高水位15.23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闸10700 m3/s,高良涧闸802 m3/s,高邮湖最高水位9.38 m;199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超过10000m3/s,蒋坝最高水位14.06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闸8450 m3/s,分淮入沂流量达1140 m3/s。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 m(超历史),高邮湖最高水位9.22 m。1974年沂沭泗大水,由淮沭河分沂入淮流量达1170 m3/s。

流域内省辖市分市概况详见附表。

二、淮河下游防汛重点及现有防洪工程体系

经过连续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兴建了大量蓄洪、滞洪、泄洪、挡潮工程,使淮河洪水得到了初步控制。淮河下游防汛重点是三大项: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淮沭新河。主要防洪工程体系有蓄洪、泄洪、排水滞涝、挡潮工程体系。

(一)蓄洪工程体系-洪泽湖和水库

1.洪泽湖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巨型平原水库、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部,水库总库容135亿m3,正常蓄水位13.0米,汛限水位12.5米,滨湖圩区破圩蓄洪水位14.5米。目前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仅达40-50年一遇,相当于1954年型洪水。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对淮河下游洪水起着重要的蓄洪调洪作用。

防洪方面: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SDJ217-87),设计防洪标准应为3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6.0米,校核防洪标准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17.0米。洪泽湖最大防洪库容为104亿m3。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洪水通过洪泽湖调蓄,排泄入江入海。洪泽湖的洪水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入江水道,自三河闸至三江营全长158 km,设计泄洪能力为12000 m3/s,实际发生的最大行洪流量是1954年的10700 m3/s;二是苏北灌溉总渠,自高良涧闸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8 km,设计泄洪流量800 m3/s,1975年实际最大行洪流量为1020 m3/s;三是分淮入沂,在淮河和沂河洪水不遭遇的情况下,自二河闸、淮沭新河至新沂河泄洪入海,设计分淮入沂流量3000m3/s,1991年分淮入沂流量达1140 m3/s。由于洪泽湖防洪标准较低,现正增辟入海水道,近期设计行洪流量2270 m3/s,2003年工程完成后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可提高到100年一遇。

由于洪泽湖湖底高程为10-11 m,高出东部里下河地区4至8 m,成为“悬湖”,所以位于东岸的洪泽湖大堤就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极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泽湖大堤属1级水工建筑,历来是治淮重点项目,根据大堤所处的重要地位,国务院明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洪泽湖大堤的绝对安全。经过50年的整修加固,洪泽湖大堤现状为: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大堤堤顶高程18.0-19.7 m,顶宽一般为8 m,边坡一 般为1:2-1:5。并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其主要堤段背水坡加筑20km长抗震平台。整个大堤北起淮阴县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 km,其中二河闸以北27 km,二河闸以南40.25 km。洪泽湖大堤上的主要建筑物有:

①三河闸:位于洪泽县蒋坝镇淮河入江水道进口上,建成于1953年7月1日。共63孔,每孔净宽10m、净高6.2 m,总宽为697.75m,闸底板高程7.5m,弧形钢闸门,2×7.5吨卷扬式起闭机.设计最大泄洪量12000 m3/s。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三河闸1954年遭遇大洪水,最大泄量为10700 m3/s。该工程为大型1级建筑物,目前江苏省最大的水闸。该工程主要作用为排洪、蓄水、发电,它与二河闸、高良涧闸和洪泽湖大堤等工程一起形成防洪屏障,将淮河上游洪水安全泄入长江。工程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效益。

②二河闸:位于洪泽县顺河乡、洪泽湖大堤与苏北灌溉总渠北堤之三角地带,系淮河下游洪水泄入新沂河及渠北分洪的进洪口门。工程建成于1958年6月30日。共35孔,每孔净宽10 m,净高8.0 m,总宽为401.82 m。闸底板高程8.0 m。弧形钢闸门,2×15吨手电两用卷扬式启闭机。为大2级建筑物,按300年一遇设计,分淮入沂设计流量3000 m3/s。校核流量9000 m3/s。该闸设计校核水位同三河闸。该闸主要作用为防洪、灌溉。在淮沂洪水不遭遇的情况下,可分泄淮河洪水3000 m3/s经淮沭河、新沂河入海。最大泄洪流量9000 m3/s,其中5000 m3/s泄入渠北分洪区,确保里下河区安全。

③高良涧闸:位于洪泽县高涧镇,系洪泽湖控制工程之一。1952年6月建成。是苏北灌溉总渠渠首,涵洞式进水闸,共16孔,每孔净宽4.2 m、净高4.0 m,总宽80 m,闸底板高程7.5 m. 钢结构直升门,手电两用卷扬式16吨启闭机8台(每台起闭二孔)。设计泄洪流量800 m3/s。该闸主要作用为防洪、灌溉。

④周桥洞:解决洪泽县约30万亩农田自流灌溉。该洞箱式结构,2孔3×3 m,洞长56.05 m。设计流量33 m3/s。

⑤洪金洞:解决洪泽、金湖县30余万亩农田自流灌溉。该洞为3孔,直径3.15 m。

还有三河(蒋坝)船闸、堆头涵洞等。

洪泽湖蓄洪工程体系存在主要问题:

(1)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及预警设施建设尚未进行,实施蓄洪困难极大。

(2)洪泽湖大堤全线标准不一,大堤局部堤段堤身单薄、不密实,渗水、漏水、存在险工段;西顺河、高涧段存在堤坡冲刷、护坡损毁现象;整个大堤码头镇段尚有0.9 km未封闭;迎湖面防浪设施不全,现有的老石工墙仍存在错牙、臌肚、裂缝现象;张福河船闸等8座小型建筑物未加固。

2.水库

我省淮河流域内有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9.3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34亿立方米;有中型水库18座,总库容5.75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2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395 座,总库容4.5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04亿立方米。

大型水库:①石梁河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北部,集水面积5573平方公里。总库容5.31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23亿立方米。②小塔山水库。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北部,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总库容2.8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46亿立方米。③安峰山水库。位于东海县南部,集水面积175.6平方公里。总库容1.20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0.95亿立方米。

中型水库:⑴河王坝水库。位于南京市六合县北部,集水面积35.1平方公里。总库容2113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296万立方米。⑵龙王山水库。位于淮安市盱眙县中部,集水面积196.6平方公里。总库容9183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712万立方米。⑶化农水库。位于盱眙县西南部,集水面积53.6平方公里。总库容42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355万立方米。⑷桂五水库。位于盱眙县西南部,集水面积36.2平方公里。总库容2801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56万立方米。⑸红旗水库。位于盱眙县东南部,集水面积61.8平方公里。总库容397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105万立方米。⑹山洪水库。位于盱眙县西南部,集水面积15.4平方公里。总库容1142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463万立方米。⑺云龙湖水库。位于徐州市区西南部,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总库容422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489万立方米。⑻庆安水库。位于徐州市睢宁县北部废黄河边,引废黄河滩面降雨径流调蓄型水库。总库容603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190万立方米。⑼阿湖水库。位于徐州市新沂东北部,集水面积193.7平方公里。总库容4094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707万立方米。⑽高塘水库。位于徐州市新沂东部,集水面积142平方公里。总库容381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374万立方米。⑾崔贺庄水库。位于徐州市铜山县东南部,集水面积21平方公里。总库容338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583万立方米。⑿贺庄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中部,集水面积57平方公里。总库容248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585万立方米。⒀大石埠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西部,集水面积78平方公里。总库容193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592万立方米。⒁西双湖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中部,集水面积22.3平方公里。总库容1954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79万立方米。⒂房山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中部,集水面积38.2平方公里。总库容221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338万立方米。⒃八条路水库。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北部,集水面积32平方公里。总库容231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15万立方米。⒄横沟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北部,集水面积42.2平方公里。总库容252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239万立方米。⒅昌梨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北部,集水面积35平方公里。总库容221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70万立方米。

沂沭泗流域其他工程同沂沭泗工程管理局资料。

(二)泄洪工程体系-河道工程

淮河下游泄洪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在建)、淮沭河(含二河)、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等。

1. 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自三河闸起至三江营止,全长158 km。流经淮安、扬州两市的洪泽、盱眙、金湖、宝应、高邮、江都、邗江、扬州市郊区等8个县(市、区),两岸堤防总长421.4 km,其中左堤长199.7 km(包括里运河西堤66.2 km),右堤221.7 km(不包括安徽省部分)已建块石护坡工程总长234km。

主要堤防防洪标准已由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湖西主要圩堤也能应对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同时建成三河闸控制、金湖控制、高邮湖控制和归江控制等四级控制、五级水位的以排洪为主,结合发展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到高邮湖长55公里,包括三河闸和金湖两级控制。这段堤防有:三河南、北堤,三河拦河坝,金沟改道东、西堤,淮南圩大堤和大汕子格堤等,共长147.7公里。堤顶高程按照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3米施工,堤顶宽6-8米,并有二级平台,宽7-10米。盱眙县汪木排圩,金湖县衡阳圩、墩塘圩等圩堤,按照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1.5-2.5米进行建设。

入江水道中段自高邮湖至邵伯湖六闸长55公里,并建有高邮湖控制工程。这一段大部属于湖区。湖东堤即为里运河西堤,成为“两河三堤”。由于高邮湖湖面风浪较大,迎湖面有部分防浪林台和块石护坡。处理了清水潭、马棚湾等历史险工。高邮以南至六闸,湖东均为新筑的京杭运河西堤,堤顶高一般均超过洪水位2.5-3米,顶宽6米。迎湖平台一般宽30米,并有干砌块石护坡。高邮湖、邵伯湖西几个大圩(郭集圩等)的堤顶高程一般超出洪水位2-2.5米,顶宽3.5-5米,局部迎风浪地段和险工地段建有块石护坡。高邮湖控制工程从东向西建漫水闸7座:新庄台河闸、庄台河闸、新王港闸、王港闸、新港闸、毛港闸、杨庄河闸。漫水套闸1座。湖东南部紧靠里运河西堤建“湖滨安全圩”,圩堤顶超高3米,即北堤高程12.5米、南堤12.1米、堤顶宽6米,边坡1:3。筑堤取土结合开挖深泓(新庄台河),河底高程2.0米、底宽不小于50米,边坡1:3。为群众生产及利于行洪,保留保麦圩,圩北堤顶高程限制为7.0米,南堤顶高程限制为6.0米。保麦圩东西堤顶高程限制为7.0-6.0米。

入江水道下段自邵伯湖六闸以下到三江营长48公里。这一段由廖家沟、芒稻河等归江河道分流入江,并建有归江四闸控制。目前江都段堤顶高程7.5-8米,堤顶宽2.7-3米,万福闸下和芒稻河堤顶高程为8.5-7.5米,顶宽2.5米。有部分块石护坡。

入江水道主要建筑物:(进口三河闸见前)

①万福闸:二级水工建筑物。共65孔,每孔净宽6 m,总宽466.8 m。闸底板高程-2.0 m,闸顶高程8.0 m。上扉门钢筋混凝土直升门,下扉门为钢闸门。设计流量7460 m3/s,校核流量8820 m3/s。

②太平闸:二级水工建筑物。共24 孔,每孔净宽6 m,总宽167 m。反拱底板正拱桥,闸底板高程-1.0 m,闸顶高程7.5 m。上扉门钢筋混凝土直升门,下扉门为钢丝网砼双曲扁壳直升闸门。设计流量1950 m3/s,校核流量2470 m3/s。

③金湾闸:二级水工建筑物。共22 孔,每孔净宽6 m,总宽157.2 m。反拱底板正拱桥,闸底板高程-3.0 m,闸顶高程7.0 m。闸孔净高10 m。闸门为上下两节,用铰连成一体,上节为钢丝网砼双曲扁壳闸门,下节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设计流量3200 m3/s,校核流量3500 m3/s。

④芒稻闸:共7 孔,每孔净宽10 m,总宽79.2 m。闸孔净高8.5 m。弧形钢闸门。设计流量830 m3/s,校核流量900 m3/s。

⑤其他主要建筑物:东西漫水闸、石港船闸,大汕子闸,高邮湖控制线新庄台河闸、庄台河闸、老王港闸、新王港闸、新港闸、毛港闸、杨庄河闸等漫水闸。

入江水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河道设计中采用糙率值偏小,区间来水量计算不足,实际水位偏高,中小流量时即出现高水位现象。

(2)清障工作量大、投资大。要维持入江水道泄洪能力,需进一步加大清淤清障工作力度。其中:1.衡阳滩、大墩岭滩面障碍对三河闸出流影响较大,清障面积必须再行扩大,滩上树木亦需彻底清除。洪泽县三河、共和乡在行洪滩面上种有6800亩小麦,必须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横向圩埂。 2.金湖水位不断抬高,与大墩岭等滩面近年淤高和高杆植物有关。3.高邮湖水面积大,要继续开展新民滩等滩地的“以垦代清”工作,巩固清障成果。邵伯湖高滩需切除。

(3)现有堤防工程存在问题:沿线堤防有42公里无块石护坡,50多公里护坡标准不足,有15公里堤段渗水;归江河道朱家码头段、三圩、头桥、沙头等段11处长7公里堤段坍塌严重,部分堤段狗獾危害严重。

(4)沿线穿堤建筑物尚有东、西偏洪闸、毛港闸、新港闸等40余座涵闸存在渗迳长度不足、渗水严重、上下游护坡损坏等问题。

2.入海水道

1998年开始兴建的入海水道,最后在扁担港北注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紧靠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两河三堤),5年完成近期主体工程。近期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可将渠北地区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涝标准由原来的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2007年完成全部工程。远期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入海水道采用河道行洪方式,即开挖深槽筑堤行洪,尽量缩小堤距,适当降低启用水位,滩地上的居民全部迁移安置。南堤保护里下河地区1835万亩耕地,确定为Ⅰ级堤防;北堤保护渠北地区150万亩耕地和淮安、楚州、滨海等城镇,确定为Ⅱ级堤防。两堤中心距为580 米左右,大量弃土放置北堤以北,工程占地宽 750 米左右(包括弃土)。堤顶高程按设计洪水位南堤加超高 2.5米,北堤加超高2.0 米,顶宽均为8米。近期工程的泓道布置按高低水分排的原则进行安排。运西段按筑堤控制挖一泓,兼排滩面涝水;运东至入海段挖南北两泓,近期工程的泓道设计规模按渠北地区五年一遇设计除涝流量,扣除渠北部分泵站抽排以及相机排入总渠的流量开挖泓道。泓道设计断面:南泓底宽30-118米,开挖深度3-5米;北泓底宽50-65米,开挖深度5-6米。边坡1:3-1:5。入海口设计防洪潮位3.6米,约50年一遇;设计排涝潮位为1.0米。计划2003年完成近期河道工程,初具泄洪条件。

入海水道建筑物工程。入海水道全线与二河、京杭运河、通榆河相交叉,切断了宁淮、宁连、淮扬、淮阜、阜宁、204国道与黄海等七条公路,并与渠北地区众多排捞河渠相交汇。在其沿线布置了二河枢纽、淮安枢纽、滨海枢纽、海口枢纽和淮阜控制;宁连公路桥、淮阜公路桥、阜宁公路桥、204国道和黄海公路桥;以及二十九座穿堤涵洞。地震设防:二河枢纽地震烈度为Ⅶ度,其余均为Ⅵ度。

①二河枢纽 二河枢纽是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的进洪口门,位于入海水道进口处。枢纽包括二河闸、二河新泄洪闸。二河闸于1958年建成,设计闸上泄洪水位15.23米,设计泄洪流量5270米3/秒。兴建二河新泄洪闸(近期11孔,远景30 孔,孔宽 10 米)。其泄洪能力近期设计2270 米3/秒,校核2890米3/秒;远景设计7000米3/秒,校核 7960 米3/秒。设计闸上泄洪水位14.11米。 二河枢纽工程计划2005年完成。

②淮安枢纽 入海水道兴建淮安地涵穿越京杭运河。枢纽包括入海水道穿运地涵和古盐河、清安河穿堤涵洞 。淮安地涵近期共14孔,孔口尺寸 8.0×8.0米,采用上槽下洞的短洞型式,设计泄洪流量 2270米3/秒;古盐河穿堤涵洞:近期还需封堵原古盐河穿运地涵,新建古盐河穿堤涵洞,排运西地区涝水,排涝流量159米3/秒。该洞共5孔,每孔3.5×3.5米;清安河穿堤涵洞:排涝流量18 米3/秒,涵洞型式为箱涵,l孔,孔径 3.5×3.5米;此外,需建淮扬公路跨入海水道高架桥和渠北闸加固等。淮安枢纽计划2003年完成。

③淮阜控制 根据河道设计布局,结合渠北地区排涝,河道内分设南、北两泓。由于老管河以西北泓高片涝水需汇入南泓和南泓涝水通过东沙港闸相机排水入总渠的需要,近期须设置排涝控制工程—淮阜控制。淮阜控制工程包括南泓漫水闸和南北泓间的调度闸二座建筑物。淮阜控制工程远景将拆除。淮阜控制计划2007年完成。

④滨海枢纽 入海水道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交叉。为解决好入海水道行洪、排涝与通榆河调水、航运的矛盾需设置滨海枢纽工程。滨海枢纽采用立交方案,近期工程主要是建一座入海水道穿通榆河地涵,采用上槽下洞结构形式。设计过涵流量2270米3/秒,过涵水头差0.5米。该地涵新建22孔,孔径为6×6.5米,利用原排水渠地涵3孔。上部通榆河槽宽58米。滨海枢纽工程计划2003年完成。

⑤海口枢纽 海口枢纽位于江苏省滨海县的黄海边,紧邻灌溉总渠入海口。海口枢纽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挡潮,以及渠北排涝入海并衔接滨海地区南北交通等。近期工程按照 2270 米3/秒设计 。枢纽包括新建海口南泄洪闸、海口北泄洪闸、黄海漫水公路桥,拆除六垛北闸和老海口闸。海口南泄洪闸共5孔,单孔净宽10米;海口北泄洪闸共11孔,单孔净宽10米,北侧一孔为通航孔。海口枢纽计划2007年完成。

入海水道渠北排灌处理工程。渠北地区系指灌溉总渠以北,废黄河以南的狭长地带,西自二河东至黄海,长160余公里,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人口133万人。地形高低起伏交错,高程从运西清浦区12.0至滨海1.0米。

本区原属里下河水系,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后切断了渠北地区的排水出路,从此涝灾频繁。虽然陆续兴办了一些水利工程,但自排标准仍低而不稳,抽排运行费用高、负担重,设备不配套、维修养护不及时影响正常运行。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结合渠北排涝,排涝标准由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沿线影响工程处理内容主要有:沿线赔建配套小泵站,在北堤上建排涝挡洪闸、通航口门等建筑物,新开调度河并疏通相应排涝河;废黄河、中山河险工及淤积处理、滨海闸下移等。

3.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闸,横贯淮安、盐城两市的洪泽、清浦、楚州、阜宁、滨海、射阳等六县(区),至扁担港入海,全长168公里,于19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仓(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的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重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运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时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运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关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是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至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因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对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宋金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②改造淮南运河、浙西运河(即隋唐江南河)原有堰坝

关于“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微微]投稿,不代表长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lcgzw.com/cshi/202502-506.html

(255)

文章推荐

  • 中药知识小课堂答案大全

    网上有关“中药知识小课堂答案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药知识小课堂答案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忍冬花又被称为金银花是因为花色会由白变黄。“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是忍冬科常绿缠绕藤本忍冬的花蕾。因其花初开时花色俱白,二

    2024年12月15日
    7
  • 少儿科普书籍推荐理由

    网上科普有关“少儿科普书籍推荐理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少儿科普书籍推荐理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少儿科普书籍推荐理由如下:1、《BBC科普三部曲》,这套三部曲是配合BBC纪录片出版的科普读物,主要探索了地球、生命和海洋的奥秘。

    2024年12月15日
    11
  •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依据

    网上科普有关“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依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依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作业是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教师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主

    2024年12月15日
    9
  • 下雨前的征兆的谚语

    网上科普有关“下雨前的征兆的谚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下雨前的征兆的谚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蚂蚁搬家,蛇过道”,像这样下雨前征兆的谚语还有哪些?“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蛤蟆叫”这些都是下雨前的征兆,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

    2025年02月18日
    295
  • 汽车电瓶没电什么症状

    网上科普有关“汽车电瓶没电什么症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汽车电瓶没电什么症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汽车电池的正常使用寿命为2-3年,然而不同车型的使用对汽车电池的损坏程度不同,会导致电量的加速消耗。汽车电池故障的症状1.这辆车

    2025年02月18日
    281
  • 奔驰s320用的是什么发动机

    网上科普有关“奔驰s320用的是什么发动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奔驰s320用的是什么发动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奔驰S320是奔驰S系列的入门级轿车,采用2.0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动力充沛。S级作为奔驰豪华车系的旗舰车型,车身尺

    2025年02月19日
    334
  • 重要天气过程内容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区别_1

    网上科普有关“重要天气过程内容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重要天气过程内容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重要天气过程:降水、龙卷、积雪、雨凇、冰雹、雷暴、视程障碍现象(霾、浮尘、沙尘暴、雾)等重要天

    2025年02月19日
    289
  • 女人吃什么养颜?

    网上科普有关“女人吃什么养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女人吃什么养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许多女性对于自身的容貌还是很在意的,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年轻漂亮,护肤养颜是需要做的事情,女性的皮肤好,气色好,看起来才会更加的漂亮,一些食物

    2025年02月19日
    296
  • 为什么滴完眼药水总会流出来(怎样滴眼药水不会流出来)

    网上科普有关“为什么滴完眼药水总会流出来(怎样滴眼药水不会流出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滴完眼药水总会流出来(怎样滴眼药水不会流出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正确的滴眼药方法是:◆首先,滴眼药前先将手洗干净,然后将眼药水从冰

    2025年02月20日
    269
  • 奔驰GLC新款落地价多少?

    网上科普有关“奔驰GLC新款落地价多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奔驰GLC新款落地价多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体积较大的SUV更能受到男性消费者青睐,因为,较为宽敞的空间能让一车人都得到较为舒适的乘坐体验,这是小车给不了的。买车

    2025年02月20日
    327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微微
    微微 2025年02月23日

    我是长隆号的签约作者“微微”!

  • 微微
    微微 2025年02月23日

    希望本篇文章《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能对你有所帮助!

  • 微微
    微微 2025年02月23日

    本站[长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微微
    微微 2025年02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哪些运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联系我们

    邮件:长隆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